五年国企的经历,可以追溯到2014年,那一年做出了两个决定。一个是大学毕业后不会去读研,第二个是毕业后会做一名海外派遣。之所以毕业后不读研了,主要是因为读研的还需要花一笔钱,而商科生没必要一开始就在研究上走得太深入,索性就省下这笔钱了;而甘愿做一名海外派遣(简称外派),是因为当时的自己特别想要尽快赚点钱,自己没有很强的家庭羁绊,也没有很强的技能,所以做外派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路子。有幸在2014年一家国企的校招中被录用,开启了从2015年7月开始的三年外派巴基斯坦、两年北京战略部的生涯。五年的时间,从一线项目部、前方办事处,到北京总部,对中企海外、国企改革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体验。同时也十分感谢这家国企,我能够在五年的时间攒够一笔财务保障资金,能让自己安家北京、读商学院、有两年的自由时间为下一段生涯过渡。这篇文章,就基于我五年来的国企经历,在国企经营这方面把我的所思所得和更多人分享。

国企的本质和优势

百科里说国有企业是由国家对其资本拥有所有权或者控制权,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,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。用商业的语言来说,国企的控股股东是国资委(等同于GOV、PARTY),使命包括获取利润、社会职能和承担就业。国企只是股东特殊的一类企业,其实在一把手必须由DY担任、党建入公司章程等政策出台后,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其实就是党有企业。大可不必把国有企业妖魔化,把它和低效、臃肿、官僚等等负面词汇捆绑到一起。其实在我看来,国企是有超级大的优势在的,也是有相当的潜力。最大的优势在于信任,信任成就组织内外的协同,协同带来无限可能。首先信任有两方面,一是企业内的信任,二是企业间的信任。既然股东是国资委(GOV、D),岗位层级越高,DY的比例越来越高,这一点等同于普通私企,重要岗位基本上安放大股东自己的人,无论是亲戚还是儿女。通过不断地组织学习,思想沟通、互相批判,DY之间的信任度非常高,极大的降低了企业内的交易成本。企业间,无论是采购、投资,还是其他业务,因为都是自己人,出现了纠纷大不了大家长(国资委)来协调,所以交易成本相较其他企业很低,效率很高。我们能够看到世界上其他强信任的企业创造出来的奇迹,包括以三井集团为代表的日系企业,国内坚持只参股不控股深度合作的小米集团。所以,从根本上来说,国有企业有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能力。第二大优势在于DY群体具有壮士断腕的魄力,这一点从国企解决债务问题方面可以体现。经济学界曾对中国债务问题有三种预测,不推进改革、局部改革和快速改革。国企采用了最痛的快速改革方式,通过连续多年的压减工作来关闭僵尸企业,实施预算硬约束。

国企目前的瓶颈

1.人的激励缺失

我们看到目前很多对于国企的反思,最主要的是国企改革“十项试点”。中央在十项改革中已经十分清楚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激励,不能给市场化的薪酬和员工持股激励,怎么做市场化选聘?哪种职业经理人会来?所以国企必须要做混合所有制改革,必须要做薪酬分配差异化。正如之前所说,一把手由DY担任,就导致实际上层层领导岗位都是由DY担任,对于市场化人员的玻璃天花板非常明显。目前很多国企也在推进混改和员工持股激励,老干部要做进一步说明,DY不能够再持流通股,否则就是双重持股,对非DY不公平,无法留住非DY的市场化人才,会影响企业发展。DY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,为人民服务,走的生涯是仕途,国企里的DY就好比本应行政系统解决的干部培养问题放到企业中来解决。如果行政人和市场人都给股权,那么一定会造成成本过高。如果行政人不给相应行政激励而只给市场人足额的金钱激励,这样会极大挫伤行政人的工作积极性,不再发挥主人翁精神,而是把任务都推给市场人(这也是目前一些企业的情况,给经理人足额的薪酬,但同时也把高于薪酬的责任压在经理人身上,经理人只能抱着捞一桶金就走的态度)。目前国企人均利润已经不比市场,员工假性出勤,所以需要行政的归行政,市场化归市场化。行政人员走党系统发展道路,享受公务员激励。市场化人员享受市场对标的股票期权激励。

2.所有权不清

目前的情况就好比屁股脑袋错位,屁股指的是公司所有权都没有明晰,但是脑袋却往着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迈进,直接导致扭到腰了,即为心有余而力不足,人员跟不上发展的节奏,管理冗余,尾大不掉。彻底明确所有权后,DY的管理归D,通过行政的方式进行管理,公司没有权力干预;市场化人员的管理归公司,充分市场化的管理才能够吸引到、激励到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化人员。具体体现在挡员和市场化人员薪酬激励区别对待,市场化人员能够拿到股权激励。

3.管理行政化

另一个问题是,国企普遍认可的发展缓慢问题,不是人的问题,而是组织的问题。行政化而不是市场化的组织。行政的思路就是忌讳犯错,强调完成任务。体现在很多变革不愿去开展,怕犯错误。具体的指标能少报则少报,完成了还要藏住多完成的,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企业切实发展,出现问题想着问题暴露了多少,而不是切实的解决问题。这些因素也导致了第二次国企改革时有国企背景的人被企业抛弃时,如果没有很强的政府关系,只能是落寞下岗,很难再进入市场。

4.文化、价值体系混淆

目前国企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愿景价值观,但其实一以贯之的全部都是党文化,是否适合治理企业呢?企业文化除了印在宣传册子上,不会体现在任何其他地方。如果国有企业要做世界一流,必然要弱化党文化,让实实在在的企业文化,使命愿景价值观伴随公司发展。另外,中国国企出海实际上有三方面的价值体系并存。中国存在两套,一套是行政化、体制内的主要以忠诚度为衡量标准,另一套为市场化的主要以能力为衡量标准,另一套是国外当地社会认可的体系。三套价值体系并存就意味着企业其实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系。

5.包容性差

包容意味着属地化人才需要充分参与到公司治理中,这也是国际化经营必不可少的。中国在2015年开始大规模投资巴基斯坦的电力市场,但是在2018年电厂陆续运营后暴露出出人意料的三角债问题,几亿美元的供电费用没法收取,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零几年的时候就在巴基斯坦出现了,而且是当地商学院的一个典型商业案例。只要雇佣一个当地的MBA,参与到可研报告的编写中,可能就会减少上亿美元的损失。曹操八十万大军南下,若身边有熟悉南方气候的当地参谋,赤壁之战恐怕就要逆转。

6.放权不够

说实话,激励年轻人的已经不是传统的职位升级,而是实实在在的金钱偿付和赋予创造力的平台。国企对个人的培养速度落后于时代,再不开展放钱放权的大动作,等到95后全面进场,就玩不转了。高富帅守家乡,穷屌丝战四方。从历史的范围来看,在海外低级国家漂泊的一直以来多是本土的男性失意者,但是相对于蛮荒之地来说,这些loser又是难得的先进人才。如何真正留住和吸引先进人才的到来,对一带一路国家非常重要。

总而言之,怎么才能够做到国际竞争力一流?需要超一流的人才。如何获得超一流的人才?给予超一流的激励。如何给到超一流的激励?挡员行政化管理,给予公务员待遇,省出来的预算给到市场化人员。勤勉治企,天下我有。其实所想的内容,一定很多人都知道。但这里记录下,算是对过去五年的一个交待了。

股权、分红权、员工持股等中长期激励政策

2年锁定期3年行权期

外部董事占多数

企业内需要安置冲锋队,遇到问题的时候调遣冲锋队前来解决。

回顾五年

工作了五年,依然在企业的底层,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在新的领域,不管是地域上的,还是科学技术上的。在既有的金字塔结构中,要想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非常困难,但也不妨自己认真思考下这么多年是不是多少还有点意义。可能意义存在于两方面,一是工程行业所能提供的长达二三十年的视野,二是工程行业巨大的体量以带来的格局。尽管实际做的主要还是些dirtywork,项目上夜以继日的做财务凭证,自行摸索业财一体化。市场开发阶段忙于应对各类报告。后来的战略工作也是多以宣贯执行、一些常规工作为主。

在北京待了一年多,感到朋友圈变成二元,互联网圈和非互联网圈。但互联网脱离了产业毫无作为,例如印度的阿里巴巴。同时产业升级,越来越多的企业由+互联网转变成实际意义上的互联网+,实现全产业链升级,例如便利蜂。自己这一年一直待在北京没有出差和旅行,只是听别人讲外面的变化,都还没自己去看过,确实见识还很肤浅。